为进一步推动语言理论和实验科学相结合,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浙江工业大学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及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将于2017年11月18日(全天)在我校屏峰校区语林楼610会议室召开“全息语言对比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主题为“语言对比在中国:理论、语料库和实验研究新进展”,内容涉及词汇、句子、语境等几个层面。研讨会采取受邀嘉宾发言的研讨形式。
主讲人简介(按研讨会发言先后顺序):
黄爱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语言研究,研究论文发表在Lingua,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等国际SSCI, A&HCI期刊上。
彭国珍,北京大学博士,法国高等社科院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形式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及会话语法。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1项,出版专著1部。代表性论文主要发表在Studies in Language、《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国内外SSCI、CSSCI收录的语言学核心期刊上。
张炜炜, 比利时鲁汶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词汇语义学,语言变异及变化。2016年著有Variation in Metonymy(Mouton de Gruyter出版),代表性论文主要发表在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ognitive Linguistics,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等语言学核心期刊上。
王路明,日本国立东北大学硕士,德国人类认知与脑科学马普研究所博士,德国美因茨大学和德国马尔堡大学博士后,现浙江工业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是实验语言学,研究对象为句子加工和语篇加工,跨语言对比(汉语、英语、日语和德语)。代表性论文有Frontiers in Psychology,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心理学报》等语言学或心理学核心期刊上。
杨晓东,博士,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句法-语用接口以及句法-语音接口。代表性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Pragmatics等期刊。
夏军,北京大学博士,北大与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普通语法学理论与汉语语法系统,以及相关应用领域(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人外语教学、汉语母语教学等等)。代表性论文发表于《语文研究》《当代修辞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等刊物。
胡深爱,博士,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儿童语言发展、双语儿童以及阅读困难儿童的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代表性论文主要发表在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等SSCI收录的语言学核心期刊上。
吴菡,北京大学中文系及威尼斯大学语言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句法学(制图理论),跨语言对比(意,英,汉),数篇论文发表于《句法制图理论研究》《语言研究集刊》等期刊。
辛奕嬴,博士,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日英),日语语法学。论文十余篇,主要发表在中国及日本。
研讨会安排:每位嘉宾30分钟发言加10分钟讨论共40分钟
研讨会对外开放,无会务费,有兴趣交流者请点击https://www.wjx.top/jq/17775570.aspx或扫码报名。
会议报名咨询请联系:杨晓东老师 186-6822-2750
浙江工业大学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