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浙江教育报》头版刊发报道《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采访我校党委书记蔡袁强。蔡袁强表示,学校将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的各项部署,按照省委对学校提出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要求,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统筹好长远战略与近期目标、夯基筑台与拔尖筑峰、量的稳定增长与质的持续提升,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创新浙江贡献力量。
报道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3/11/content_62126.htm
报道全文如下: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访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浙江推进高教强省的关键一招,是迈向教育强省的必由之路。近日,记者走访了浙江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蔡袁强表示,学校将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的各项部署,按照省委对学校提出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要求,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统筹好长远战略与近期目标、夯基筑台与拔尖筑峰、量的稳定增长与质的持续提升,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创新浙江贡献力量。
记者:对标“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要求,学校如何谋篇布局?
蔡袁强:学校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人事制度改革,系统推进选、育、用、评、留等环节改革,形成全周期的人才发展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分层分类、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和高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薪酬制度,着力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
聚焦育人模式改革,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统筹学科专业一体发展,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评价体系,提高毕业标准,推进本硕博一体培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聚焦科研体制改革,有组织地做有用的科研,构建“立地顶天”的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学校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和千万级横向项目的能力持续提升,国家奖和省科技奖实现新突破,教师的人均科研产出不断提高,高水平论文数量增长了近3倍,理工类学院人均科研到款增长了2倍,人文社科类学院人均科研到款翻了一番。
记者:最近,以DeepSeek和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浪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学校将如何抢抓机遇?
蔡袁强:学校将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系统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以及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和应用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及行业中的应用;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伦理等多个维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智能素养、创新精神和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能力。
着力推动专业结构调整,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淘汰一批陈旧落后专业,升级一批现有传统专业,找准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结合点,推动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金融科技等专业改造升级,建设地理信息、智能商务、数字贸易等一批“AI+X”微专业,探索智慧能源创新、智能生物制造、分子化学工程等“智能+”创新实验班,打造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着力打造“AI+X”应用场景,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准学科专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增长点,推动传统学科在理论创新、研究范式、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突破,相互融合、双向赋能,打造具有浙工大特色的重大应用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记者: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战略实施中,学校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引领作用和高等院校的平台载体功能?
蔡袁强:学校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一校一策”建设方案,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急需,加强专业动态调研,新增智能建造、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本科专业;成立全省首个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选拔一批学生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计划。
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6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7项,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5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6项。新成立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地理信息学院等,创新科产教一体贯通机制,与高能级平台和头部企业加强协同育人、联合攻关。
记者: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上,目前学校取得了哪些成果?
蔡袁强:2024年,学校确定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方略,明确了人才强校、特色强校、开放强校、文化强校的实施路径。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牵头完成的“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牵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再次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一等奖全满贯。化学、工程学2个ESI全球前1‰学科排名持续上升,临床医学、地球科学、物理学新晋ESI前1%,前1%学科增至12个。新增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增列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2位。
组织引领方面,党建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党建品牌和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2189名学生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斩获奖项。2109名师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44名海内外青年英才加盟学校。招收硕博士研究生5382人、本科生5342人。2024届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达40.52%。
成果转化方面,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6家行业龙头企业、6个地方政府、15所海内外一流高校新建立战略伙伴和全面合作关系。成立工业技术转化与推广中心,新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8个,新增千万级重大横向项目8项。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800余万元,其中超千万转化项目2项;学校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