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青年科学家沙龙(第14期):引力波物理

来源:理学院发布时间:2021-10-11
浏览次数:3369

2015年9月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就,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也标志着多信使天文学的到来。截止到日前,LIGO 和欧洲的引力波天文台(VIRGO)已正式发布50多次引力波事件,特别是 2017 年 7 月 18 日首次探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信号 GW170817。 随着技术和探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下一代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陆续开展(例如 aLIGO, ET, CE, PTA, LISA, eLISa, DECIGO, 天琴,太极,阿里计划等),未来我们有可能对引力波实现多波段和多种波源的常态探测。同时,结合各种地面和空间的光学望远镜,针对引力波源的电磁对应体的观测,可以获得引力波源的更丰富的物理信息。引力波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引力波源在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过程,同时还携带了关于引力的关键观测讯息。这也为利用引力波来研究引力的本质等基础物理规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本期学术沙龙以“引力波物理”为主题,主要探讨引力波的地面和空间引力波探测,中国空间望远镜计划进展,起源于早期宇宙的引力波,以及利用引力波检验基础物理中的对称性等基础前沿问题。

一、活动主题

引力波物理

二、时间、地点

时间:2021年10月18日(周一)下午13:30

地点:屏峰校区理学楼二楼师生活动中心

三、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科协、科研院(工研院、军工院)

承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

四、主讲人及题目

图片1.png

五、主讲人简介

赵文,2002年7月与2006年12月分别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分别于英国Cardiff University and Wales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 Computational Sciences, 韩国Korea Astronomy & Space Science Institute,丹麦Niels Bohr Institute and Copenhage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任教授。曾获得基金委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终期考核为“优秀”。主要研究方向为宇宙学和引力波,包括引力波的理论和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加速膨胀与暗能量,暴涨宇宙学,引力理论与引力检验等。目前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

李国亮,2012年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1年先后在德国波恩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任洪堡学者及博士后。李国亮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引力透镜理论和模拟,宇宙学、数值计算以及图像处理等。 2012年以来,主持基金委联合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并在973、基金委重点等项目中任子课题负责人,自2019年开始负责实施CSST的主巡天观测仿真任务。

刘京,201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导师郭宗宽研究员。现于国科大杭高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蔡荣根研究员。研究兴趣主要关于早期宇宙的历史和相关的新物理,如相变、预加热、拓扑缺陷的产生和演化等,及其产生的可观测效应,如产生的随机引力波背景和原初黑洞等。曾多次在Phys.Rev.Lett、Phys.Rev.D等杂志上发表相关工作。

刘畅,202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并获博士学位,现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引力波数据分析。

朱涛,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2010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曾任美国贝勒大学CASPER研究中心助理研究教授(2013-2018),浙江工业大学讲师(2010.07-2012.08),副教授(2012.09-2018.12),教授(2019.01-至今)。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 早期宇宙中的量子引力效应及其可观测性;(2)引力理论的天体物理检验;(3)引力波物理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截止目前已在Phys.Rev.D,JCAP,JHEP等物理学著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70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超过1500次。